首页>>星空动态
"非一般母爱"-母子健康杂志访问
和煦的阳光从大落地窗中倾泻下来,房间里堆满红红绿绿的玩具,老师的教案柜里露出大包小包的零食,墙上贴着活泼可爱的壁画。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孩子们授课,一张一张卡片耐心地教,孩子答对的时候,就用一声“哇!你好棒!”这样浓墨重彩的鼓励和大幅度的动作来表扬;老师还带领孩子们游戏,让孩子伏在小滑板上由滑梯溜下,孩子兴奋的笑声洒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像阳光,温暖而明亮。
如果不是老师介绍,谁会想到这大间大课室就是“博森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一个专门对自闭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1对1行为治疗以及融合教育的治疗室呢?这些现在看起来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初到这里的时候,不说话,不交流,甚至有的会做出某些难以想象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酷爱尖叫,有的孩子喜欢喝洗发水……他们到这里之后,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加上和普通班级同龄小伙伴们的情感交流,相互学习和帮助,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
用耐心感染孩子
“其实他们都挺聪明的,我从没有为他们哭过,首先我的态度必须是乐观积极的,才能感染孩子和家长们。”曾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儿童教育中心、现任博森教育研究中心的行为治疗师张苗苗老师有很多治疗自闭症孩子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几乎无限的温柔和耐心,“自闭症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小世界,比如我在香港时遇到的一个英国男孩,他吃的东西特别单调,只吃米饭、牛肉饼和没浇酱的意大利面。他妈妈希望孩子饮食多样化一点,这样才好保障健康呀。妈妈就做一些金枪鱼、蔬菜之类的饭盒,让他在幼儿园吃,可是他面对那些食物很痛苦,在他的世界里那些东西都是不能吃的,就像要我们吃铁钉或蚯蚓似的那种感觉。我想了个办法:他喜欢吃巧克力、棉花糖,我就先让他张口,放一口他不喜欢吃的食物,再紧接着放一小块巧克力,这样他为了吃巧克力就会把不喜欢的食物也咽下去,开始他会哭,会抵触,但慢慢的就可以吃一口不爱吃的、吃一口糖,再后来又发展到只要一顿饭后奖励他一大块棉花糖就可以了。”
用沟通进入孩子的世界
但是这些只是纯粹的行为治疗,自闭症的孩子更需要一个包容性更大的成长环境,所以需要他们学习如何逐步融入普通班级,这就是21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老师的理念。苗苗老师与朱老师一拍即合,在2005年年底,苗苗老师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北京,希望以更好的形式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服务。
在北京遇到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3岁的男孩,刚来的时候只会讲只言片语,而且没有针对性,比如他叫“爸爸”,并不是看到爸爸时才叫,而是玩着玩着,会突然毫无预兆地叫一声。张苗苗老师先是耐心地举着他爸爸的照片教他叫“爸爸”,再逐渐拓展到教他辨认其他人。两个星期之后,他终于分得清“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这些角色了。回忆起这头一个在北京治疗的小朋友,苗苗老师说:“挺不容易的,开始时是用食物奖励,慢慢他发现被老师抱着转圈或者抛起来再接住那种感觉特别有趣,于是每次他答对了一道题,就会扑到我身上要我把他抱着、抛起来——每天给他上过课都很累,根本就不用再去进行其他锻炼了。”想一想,其实每个得了自闭症的孩子其实也是渴望与人沟通的吧,只是他们沟通的方式不同,要让他们和其他人沟通,就要首先接受他的沟通方式。
看着眼前身材修长、清秀优雅的苗苗老师,真不能相信她能有这样的体力,也许不是体力,而是一种勇气的坚持吧!还有像她提到的“责任感”,以及帮助一个孩子克服自身缺点后的强烈成就感。
用鼓励激励孩子
还遇见过一个4岁的小女孩,她的自闭症困扰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坐不住,经常尖叫,高兴时就叫,自己玩、感觉寂寞了也会尖叫,困惑的家长将女孩转到博森来,苗苗老师帮她做了一个详尽的行为分析,然后是治疗。
治疗复杂而漫长。首先苗苗老师为女孩做了一个细致的记录,女孩每天要尖叫一百多次,苗苗老师就把每次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发现小女孩多数是因为不喜欢上课,想逃避时会叫;还有感觉无聊想要吸引注意力时,她会叫。
针对女孩的情况,苗苗老师会在上课时给她鼓励多一点,让她有成就感,喜欢上课;在做游戏时则多陪伴她,而且经常夸奖她“真乖,又很久没有喊叫了!”这样刺激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女孩尖叫的频率慢慢下降,降到了每天只会叫三四次,她再叫的时候,苗苗老师会很平淡地告诉她:“你又叫了,不乖。”因为苗苗老师在观察中发现这个女孩是很喜欢看别人生气或哭的,“如果她叫的时候你生气了,她就会继续叫下去,从而看到你更多生气的表情。所以我会非常平静地跟她说话,减少这方面的刺激。有了家长和中心的双重努力,3个月后,这个女孩基本上已经不再有这类的行为问题了。”